PP电子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重症创伤救治中心通过院前急救中心120-院内急诊的信息联网,实现了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PP电子,院内创伤团队提前了解患者伤情、预设绿色通道、开立检验 / 检查项目、多学科创伤团队提前就位,有效压缩会诊、检验 / 检查时间,提升了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内救治时效性。同时,创伤团队中急诊重症医师的参与,使得严重创伤患者在进入急诊早期的紧急治疗阶段即可得到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下的个体化精准液体复苏治疗。危重症创伤患者在得到精准伤情评估的同时,还可以得到气道管理、呼吸支持、体温管理、创伤凝血病和感染控制等一系列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治疗。专业的急诊急救医生、急诊创伤手术团队和急诊重症团队全程密切配合,形成了“急诊抢救-急诊手术-急诊ICU”一体化救治链。
现有研究已经证实 TXA 在创伤后 3 h 内使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伤后创伤失血性休克PP电子、TIC 以及TBI 的输血概率、炎症反应以及病死率等。随着研究的深入,TXA 的使用细节更加明确,在严重的(单纯性)TBI 中(GCS ≤ 8 分)需谨慎的使用 TXA ;在轻度和中度的颅脑损伤(GCS ≥ 9 分)以及创伤失血性休克后的 3 h 内,到现场后尽快使用 TXA 治疗,如能在 1 h 内使用则效果更佳。谨慎考虑在 3 h 后使用,避免因 PAI-1 的升高导致纤溶系统的关闭,进而增加再出血以及死亡的风险。
毒蕈中毒是临床常见急诊,预后主要取决于所摄入的毒蕈类型,目前世界上大部分致命性毒蕈中毒是因鹅膏菌类毒蕈导致肝、肾衰竭最终死亡,占比可达 90%。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心脏损害为主的毒蕈中毒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其发病机制、病死率均不明确,救治措施以传统对症治疗为主。有学者分析7 例心脏损害型毒蕈中毒患者,均予 V-AECMO体外生命支持及序贯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比分析 ECMO 治疗前后患者主要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气分析、血生化、肌钙蛋白、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血管活性药剂量、转归、并发症等指标改变特点。对 ECMO 治疗前最差值与 ECMO 治疗后24 h 内复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代谢性酸中毒指标(pH、HCO3-)在治疗后有明显改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治疗后明显降低,血肌酐值较前明显增高。即部分重症毒蕈中毒可导致心肌损害,心源性休克甚至心脏骤停,在常规支持治疗无效时,早期实施 ECMO 联合序贯性血液净化治疗是致命性毒蕈中毒导致顽固性心律失常PP电子、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的有效抢救措施。
四、伊马替尼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调节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机制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特征是失控的炎症反应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其机制包括肺上皮和内皮的损伤、氧化应激的损伤、促炎介质的产生和大量中性粒细胞募集入肺等。而氧化应激增强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激活,从而导致炎症反应级联放大,从而导致细胞损伤。研究表明,ABL激酶在炎症和血管渗漏中发挥作用。伊马替尼是第一个获得FDA批准的ABL激酶抑制剂,已被证明在许多氧化剂诱导的损伤模型中具有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确定。
心脏骤停是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发生后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传统心肺复苏(CCPR)是心脏骤停抢救的基本手段,虽然目前 CCPR 流程在不断优化和成熟,但对于心脏骤停的救治成功率仍旧很低。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ECPR)是在潜在可逆病因能够祛除的前提下,对反复心脏骤停而不能维持自主心律或使用常规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后难以维持的患者快速实施静脉到动脉的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PP电子,以提供循环及氧合支持的技术,其对院内心脏骤停(in-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 CCPR,但目前我国县级医院并未普及该技术。天台县人民医院通过开展ECMO 技术,总结分析:县级基层医院独立开展ECPR治疗成人心脏骤停,有利于提高县域内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在县级医院推广心脏骤停ECPR抢救技术,可使更多的心脏骤停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及较高的可行性。
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的年发病率为(13~45)/10万人,约20%可发展为中度重症AP(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或重症AP(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急诊科是此类患者第一次医疗接触的科室。发病72h内,病因持续存在、休克未及时纠正、脏器功能持续损害而易发展为SAPI。SAP的诊治呈现时间依赖性。急性反应期的合理处置有助于减少感染期“感染-出血-肠瘘”的发生。将“急救”理念贯彻在 AP急性反应期的治疗之中,按照时间依赖性的“急救”理念对“关键诊疗措施”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目标化管理,可缩短脏器损伤时间,避免灾难性后果。
心肌肥厚是心脏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 , Ang Ⅱ)PP电子、内皮素 -1 等因素刺激引起心肌做功代偿性增加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但长期持续的刺激会引起心脏结构改变,导致心室重塑、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心肌肥厚的标志物包括心房利钠肽(atrialnatriuretic peptide, ANP)、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peptide, BNP)、β- 肌球蛋白重链(β-myosin heavychain, β-MHC)等。尽管心肌肥厚已有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和研究,其具体发病机制仍知之甚少,缺乏有效的药物来预防。异钩藤碱(isorhynchophylline, IRN)是从传统中药藤本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四环羟吲哚生物碱。研究发现,IRN 对多种器官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有学者应用 Ang Ⅱ诱导的 H9c2 细胞作为心肌肥大的细胞模型来探讨 IRN 的作用。AngⅡ可以使 H9c2 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加,并引起心肌肥大标志物 ANP、BNP 和 β-MHC 的 mRNA 显著激活。用 IRN 预处理可以逆转 AngⅡ诱导的 H9c2 心肌细胞肥大,在研究中通过 IRN减少心肌细胞表面积和 ANP、BNP 及 β-MHC 的mRNA 表达,证明了 IRN 对心肌细胞肥大的保护作用。
脓毒症是一种源于感染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在其发展过程中,患者会出现器官功能障碍、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当前,全世界脓毒症的发病率约为 2%,患者病死率约为 30%,也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中西医结合是中国脓毒症治疗的特色和优势。血必净注射液是以红花黄色素 A 为主要成分,包含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中药材提取物,具有拮抗内毒素、抗炎、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可显著降低脓毒症患者的 28 d 病死率。此外,芪归银治疗严重肺炎患者的临床试验仍在进行 [95]。数据显示,金红方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氧化功效,能够有效降低脓毒症患者 28 d 和 60 d 全因病死率。心脉龙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因脓毒症而引发的心肌功能障碍。针灸结合脓毒症常规治疗显示比单独常规治疗更能有效降低促炎因子水平和提升患者免疫功能,在治疗一周内减少患者 APACHE Ⅱ评分,并有效降低患者 28 d 病死率。
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具有突发性、快速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严重者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急性中毒患者约占同期急诊患者的2.7%~3.6%,并呈上升趋势。急性中毒发病率逐年增长,死亡率居高不下,目前仍是危害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医学和社会问题。急诊中毒中心是我国开展急诊“五大中心”外的延伸,面对目前各地中毒救治体系发展不均衡、急性中毒救治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应当加快急诊中毒中心建设,推动中毒救治能力进一步提升。
急诊医学科或急诊医学中心是医院中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临床学科,是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中国急诊医学逐渐形成集院前急救、院内急危重症救治、灾害救援以及各种社会保障的综合医疗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建立高水平的急诊信息化建设,可提高急诊医学科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优化急诊资源和空间使用率、提高急诊接诊应急能力、加强临床工作的质量控制、完成数据收集上报,满足科研、教学需求。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